昨天SATA-IO(串行ATA国际组织)发布了一条新闻,SATA标准接口的批准程序已经开始。这就意味着,不久之后SATA传输规范将有新的升级,预计最早在今年下半年就可能迎来新的规范。那么SATA是怎样的发展路线,未来的SATA设备将是什么样,这次变革究竟会用户带来哪些便利?如果整理一下SATA的发展路线,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。
SATA:并行与串行之争
在2001年的时候,一种名叫ATA100的规范被ANSI(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:美国国家标准学会)认证,让对存储有需求的用户兴奋不已。因为此前数据线的传输速度只有66MB/s,而一部分硬盘的内部传输速度已经快接近极限,这样一旦遇到RAID等,外部传输速度就成为瓶颈。在后来,ATA接口的速度更是提升到了133MB/s的理论值,以进一步满足用户需要。
但是这种基于并行总线的传输技术发展已经到了极限,在ATA133之后并没有更高规格的规范推出。同时也难以满足用户对性能和易用性的进一步需求。比如在一条线上安装多个硬盘时要设置主从盘跳线、宽大的数据线不利于布线和系统散热,不支持热插拔让系统不便于维护等等。从技术上来说,由于这种并行传输技术对于干扰缺乏良好的过滤机制,为了确保数据被正确传输,峰值传输电压高达5V,这种方式已经让传输标准失去了进一步提升性能的可能性。
SATA与PATA之争的本质是串行与并行之争
在ATA100通过ANSI认证的同时,由Intel、IBM、希捷等厂商牵头,在2001年发布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数据传输规范,被称为SATA1.0。这种传输技术在2000年被提出来,是一种从光纤传输衍生出来的串行传输技术,并在次年最终确立成为标准。与此前的PATA相比,数据线变得非常窄,安装十分方便。同时每个存储设备占用一条单独通道,不必设置主从,并且具备了优秀的数据校验和纠错功能。更重要的是初始传输速度就达到了150MB/s,即使是相对于之后的ATA133来说,数据传输性能也已经大大超越了。因此SATA在传输标准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,为以后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。